資料整理方式

研究者可以用光碟、email附檔、或是網路上傳的方式,將調查資料交付予SRDA,工作人員在收到資料後,會立刻將資料複製乙份到專用的儲存設備中。

對於那些資料提供者同意對外公開的資料,SRDA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和整理,這些檢查和整理作業的目的,在於確保受訪者隱私沒有被揭露的風險,以及提供給使用者的資訊足夠讓其瞭解數據是如何產生、以及各個數值代表的意義。

一般而言,SRDA對於每一筆對外開放使用的資料會進行以下項目的處理:

  1. 檢查資料有無披露受訪者隱私的風險

  2. 檢查欄位定義程式、資料檔中之變項名稱(variable name)、變項說明(variable label)、選項數值說明(value label)、格式及欄位是否相互符合

  3. 檢查讀取資料後,有無錯誤或警告訊息

  4. 檢查各變項的次數分配結果,是否出現問卷選項以外的不合理值

  5. 整理詮釋資料(metadata)及參考文件,如:問卷、計畫成果報告、資料使用說明等

  6. 文件檔案轉成PDF檔

  7. 註冊數位物件辨識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

其他可能進行的處理項目還包括:

  1. 編輯變項說明(variable label)或選項數值說明(value label)

  2. 刪除或將可能用以辨識受訪者身份之資料進行轉換

  3. 調整資料結構

  4. 產生多種常用的數據資料格式

  5. 製作線上分析檔案

  6. 建立變項層級的概念詞

  7. 收集著作書目

SRDA提供資料整理格式範例,希望能協助研究者整理資料,以期保留完整足夠的資訊,提高未來使用的便利性。除此,也希望有意將資料交由SRDA保存及利用的研究者,可以按此範例整理資料,協助SRDA減少投入整理資料的人力,並縮短資料入庫到開放使用的時間。

追蹤清單
下載(0)
申請(0)
遠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