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光復以來,經濟發展迅速被譽為「經濟奇蹟」,但長期污染環境的結果也被譏為豬圈文化。近年來國人環保意識增強,對生活環境品質的要求也逐漸提高,而根據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台北及高雄地區約有半數的受訪者表示不滿意居住環境的空氣品質,台中地區則近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不滿意,同時大多數的受訪者亦認為空氣污染問題是目前最需要改善的環境問題,顯示空氣污染問題已普遍受到民眾的重視。所幸政府有關單位自民國84年7月1日起,針對交通車輛及產業用戶隨油課徵空氣污染防制費(簡稱「空污費」),期望以經濟誘因的方式,誘導與鼓勵民眾能夠自發地改變其對各類油品之消費習慣,以期達到逐步改善空氣品質的最終目的。為使政策推行符合經濟效率的原則,極有必要衡量課徵空污費對民眾產生的成本與效益。空污費的大小即是改善空氣品質至某種程度的成本,若要了解空氣污染是否符合「經濟效率」,就必須了解一般民眾在此改善後之空氣品質下的經濟效益。本研究利用假設估價法,評估台灣三大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地區改善空氣品質的經濟效益。本研究將改善空氣品質的效益分為四部份:能見度效益、健康效益、清潔效益、減少建築物及車輛腐蝕效益。由於實證模型發現不同起價金額會影響受訪者的願付價值,因此本文估計的經濟效益係採消除起價偏誤後的估計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台北地區的民眾因空氣品質改善所獲得之個別經濟效益以清潔效益最大,健康效益次之,在其次為避免腐蝕效益,能見度效益則最低。台中地區與高雄地區的民眾因空氣品質改善所獲得的個別經濟效益同樣以清潔效益最大,其次為健康效益,至於能見度效益與避免腐蝕效益何者較大,則是空氣品質改善的程度而定。當空氣改善的程度較小時,能見度效益大於避免腐蝕效益;但當空氣品質改善的程度較大時,則反之。空污費逾85年徵收總額約69億三千多萬元,預計由工廠徵收三十九億五千餘萬元(57%),由車輛徵收二十九億八千餘元(43%);而各縣市執行共同性計畫之預期成果為削減各項污染物排放量20%(TSP:25%,Sox:18%,Nox:22%,CH:20%)。根據本研究估計,當空氣品質較現況改善20%時,台北地區的總效益為八十四億兩千七百萬元,台中地區為二十八億七千四百萬元,高雄地區為六十億五千七百萬元,合計約為一百一十四億七一百萬元。因此,如果六十九億之空污費真能達到削減各項空氣污染物之預期執行率20%,則民眾所得的效益將遠大於其成本。而且此三大都會區的人口數約只佔全台灣地區總人口數之一半,因此估計全台灣地區民眾因空氣品質改善所獲得之經濟效益將更大。那麼,在效益遠小於成本的情況下,社會最適空氣污染防治率應大於目前空污費之預期執行率20%。此研究結果亦可說明:在未來空污費徵收金額增多,而且空氣污染物削減率較高時,社會應可得到較大之福利水準。
Providing Unit |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 |
Principal Investigator | 錢玉蘭 |
研究主題: | 經濟活動 環境與氣候變遷 健康醫療 政治 |
Funding Agency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Span of Project Execution | Sept. 1, 1995 ~ June 30, 1996 |
Span of Investigation | Jan. 15, 1996 ~ Feb. 29, 1996 |
Universe | 台灣三大都會地區(台北、台中、高雄)具有國籍,設有戶籍,且年齡在二十歲以上的居民 |
Survey Type | 抽查 |
Sample Design | 面對面訪問 |
Valid Sample (max) | 508 |
Original Open | April 22, 2000 |
Latest Open | April 22, 2000 |
Usage Conditions | 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
Availability | 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
Data Validation & Content Checks | 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
資料使用說明: | C00050.pdf |
問卷: | C00050q.pdf |
報告書: | C00050r.pdf |
過錄編碼簿: | |
Data Format | SAS |
[The reference format required by different journals or papers may vary; adjustments can be made as nee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