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年5月14日
最後更新:2025年5月14日 13:19
點擊次數:811
老一輩的長輩口中常在說「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發牙,十捏周歲獨站穩」,這句流傳的俗諺提供一些線索,用來觀察幼兒的成長時間軸。孩子的生長過程中,除了看得見的動作之外,孩子語言與溝通能力的發展,也是家長重要的關注項目。
幼兒的語言學習從「聽」開始,6個月前會先聽大人們的聲音來學習語言,從聽到特定字詞會有抬頭、微笑等反應。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指出,幼兒在2歲後,語言溝通能力進入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不僅是詞彙量顯著增長,語言結構能力也快速變化,隨著詞彙和語法能力的增進,幼兒逐漸發展出使用連接詞來表達多個句子的延展言談能力(extended discourse) 。
延展言談能力,指的是孩子能夠完整地敘述、解釋或說明事情的能力,例如重述聽過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說明如何完成一件事情。根據 KIT的調查,臺灣幼兒在3歲時,27.5%的幼兒能部分完成「清楚說明要如何完成一件事的過程」,也就是具備部分的延展言談能力,近兩成(18.9%)的孩子還沒有表現出這樣的能力,而能熟練做到這項能力的人數比例僅為24.3%。
4歲時,將近一半(47%)的孩子可以熟練做到;5歲時,熟練的幼兒比例增加至68%。到了6歲,已經有超過九成的孩子能夠清楚說明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能做完成15.3%、非常熟練79.2%)。
這項數據不僅展示幼兒語言發展的自然軌跡,也能提醒家長和教育者可以針對不同年齡階段,提供適合的語言互動,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基礎。
參考訊息
Mor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