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年8月22日
最後更新:2025年8月22日 10:20
點擊次數:268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生理變化、心理發展與社會期待的轉變,開始追求獨立、自主,也常出現與大人「唱反調」的行為,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叛逆期」。在這個階段,孩子逐漸脫離父母的掌控,也更希望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那麼,父母若希望孩子願意回家吃晚餐,除了煮得好吃,會不會也跟「親子互動的品質」有關?
使用2023年「臺灣數位世代青少年的成長歷程追蹤研究」(Taiwan i-Generation Panel Study, TIGPS)的資料,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一是照顧者回報孩子在家共進晚餐的頻率(變項 p23),二是根據青少年自評,評估與父母之間的正向與負向互動經驗(變項 s12a–s12j)。
根據圖表,有三個主要觀察:
1. 共餐頻率偏低的家庭,親子關係差異不明顯
2. 只要維持中頻以上共餐,就有助於減少負向互動
3. 親子互動「中等」的青少年,更容易和父母一起吃飯 推論與延伸思考:
這些結果指出,並不是「共餐次數越多越好」,而是只要維持基本的共餐頻率,就有可能提供穩定的溝通機會,降低衝突與誤解。特別是那些與父母關係「還不錯但不過度親密」的青少年,似乎更願意留在家裡吃飯。這可能暗示:良好的家庭互動,不必過度介入,只要保持穩定與尊重,也能創造讓孩子留下來的空間。 小提醒:這次分析主要是資料的初步探勘,還沒有完整理論基礎支撐。如果想更深入理解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共餐議題,還需要更多文獻與資料來補充喔!
參考訊息
Mor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