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起來很科學的民調,還會失準?數據揭露制度性問題

消息附圖

發布日期:2025年8月20日
最後更新:2025年8月21日 15:49
點擊次數:542


民意調查是一種了解社會對政治、經濟、政策等議題看法的主要工具。透過問卷設計與統計抽樣,民調試圖反映整體民意,為決策者與公眾提供參考。然而,即使方法再嚴謹、數據看似精確,選前的預測結果與實際投票之間,仍經常出現明顯落差。

針對這樣的現象,世新大學教授莊文忠、淡江大學助理教授林美榕,以及台灣大學政治系退休教授洪永泰,曾使用2016與2017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深入分析民調與2016年總統選舉結果之間的差異,並提出一系列可能導致預測偏差的因素。

surprise 為什麼民調會失準?可能原因有這些:
1. 抽樣方式受限:民調抽樣常依賴住宅電話、戶籍資料或門牌地址,不同來源涵蓋的人口類型不同。例如只用住宅電話可能漏掉「唯手機族」;戶籍資料也未必找得到實際住在外地的年輕人與流動人口。
2. 抽樣到的人,跟真的去投票的人不一樣:民調對象通常是「有投票權的人」,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實際投票。真正在投票所出現的選民,常常年齡較長、投票意願較高,這導致預測結果偏離實際情況。
3. 加權調整仍有挑戰:民調雖會進行加權調整,但面對高比例的不表態、拒訪,或社會期許偏誤(如說出「正確答案」)的受訪者,可能會影響精確度。

TEDS 採用嚴謹的分層抽樣與加權方法,樣本在人口結構上也符合台灣整體選民分布,但研究發現樣本與實際投票者之間仍存在差距。這不代表民調沒有價值,而是告訴我們:再科學的方法也有其限制。民調仍能提供理解大眾態度與社會氛圍的重要線索。

cool 如何提升民調的選舉預測價值?三大方向建議:
1. 整合多元資料來源,提升樣本覆蓋率:將行動電話、網路調查與選民名冊等資料相互結合,可彌補單一抽樣方式的不足,提升樣本的多樣性與代表性。
2. 強化行為預測與模型運用:結合過往選舉行為與個人特徵,搭配更細緻的投票意願設計與機器學習技術,可建立更貼近實際的預測模型。
3. 重視趨勢與議題追蹤功能:與其強調選舉結果的精準預測,更應聚焦於民調在揭示輿論變化、議題熱點與選民心理動向上的價值。

enlightened 小提醒:本文內容僅節錄自研究論文部分重點,若你對民調方法與分析有興趣,歡迎點擊留言區的連結閱讀完整論文喔!


歷年相關計畫/調查瀏覽:台灣選舉調查資料

參考訊息

莊文忠、林美榕、洪永泰(2022)。不同抽樣底冊之選民母體與投票母體的輪廓 分析: 以2016年總統選舉民調為例. Journal of Electoral Studies, 29(1).




回最新消息


More news

消息附圖
不要拿走我的小被被!有依戀物陪伴可以降低學習焦慮

2025年9月24日

你也有一條絕對不能洗的小被被嗎?小編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More

消息附圖
選輸憤恨不平?還是選贏得意忘形?政治效能感如何影響選民的的情感分歧

2025年9月22日

民主選舉就像一長漫長的競賽,熱情的選民對候選人投注大量關注…...More

消息附圖
老人家邊罵政府,卻又同時更信任政治?

2025年9月19日

你能想像一天到晚抱怨政策,批評政黨的長輩,其實非常信任政治…...More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115201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Tel: 886-2-27871829
Email: srda@gate.sinica.edu.tw
Copyright © 2024 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我知道」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