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決定民事或刑事判決嗎?民眾普遍不贊成

消息附圖

發布日期:2025年2月21日
最後更新:2024年12月31日 10:20
點擊次數:264


隨著人工智慧在日常生活應用的普及化,世界各國也開始討論針對AI的監管規範。2024年8月,歐盟《人工智慧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正式生效,成為全球首部針對AI的監管指南,根據風險類別對不同AI系統進行管理。除了思考AI衍生的治理問題,民眾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在法律領域中的應用呢?

根據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TaDELS)「臺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第6期 (2)」(2023)的調查,不論是利用人工智慧決定民事責任歸屬,或是判斷有無構成刑事案件,民眾普遍不同意此種作法,皆有超過3成的民眾表示非常不贊成,顯示民眾對AI作為法律判斷工具的態度偏向保守。

若將人工智慧應用於民事案件賠償金額的決定,30.16%的民眾非常不贊成,僅有6.24%的民眾非常贊成;若是用於刑事案件中有罪被告的刑期,非常不贊成的民眾有35.06%,非常贊成只有5.81%。兩者相比,民眾似乎較有可能接受AI在民事案件中擔任判決的角色。此外,有5%至6%的民眾未表達明確意見,顯示對AI應用於法律題尚持觀望或不確定的立場。

AI時代下,如何將新科技應用於法律提升效率,同時兼顧倫理風險與價值判斷,已然成為重要的核心議題。


歷年相關計畫/調查瀏覽:臺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

參考訊息


  1. 全球第一部《人工智慧法案》8月生效,歐盟為何頭痛?|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1197


回最新消息


More news

消息附圖
世界地球日!你認為台灣最迫切的環境問題是什麼?

2025年4月22日

每年的4/22是世界地球日,目的為提高民眾對環境保護和永續…...More

消息附圖
政府該負多少責任?4成民眾表示政府應完全負責基本的醫療照顧

2025年4月11日

政府的各部門處理的事務類型有所不同,民眾對於不同領域的政策…...More

消息附圖
網路依賴程度攀升?4成以上民眾可能有離網焦慮

2025年3月26日

數位世代之下,網路已經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人際連結與…...More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115201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Tel: 886-2-27871829
Email: srda@gate.sinica.edu.tw
Copyright © 2024 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與安全政策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我知道」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