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年2月21日
最後更新:2024年12月31日 10:20
點擊次數:264
隨著人工智慧在日常生活應用的普及化,世界各國也開始討論針對AI的監管規範。2024年8月,歐盟《人工智慧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正式生效,成為全球首部針對AI的監管指南,根據風險類別對不同AI系統進行管理。除了思考AI衍生的治理問題,民眾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在法律領域中的應用呢?
根據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TaDELS)「臺灣法律與社會變遷調查第6期 (2)」(2023)的調查,不論是利用人工智慧決定民事責任歸屬,或是判斷有無構成刑事案件,民眾普遍不同意此種作法,皆有超過3成的民眾表示非常不贊成,顯示民眾對AI作為法律判斷工具的態度偏向保守。
若將人工智慧應用於民事案件賠償金額的決定,30.16%的民眾非常不贊成,僅有6.24%的民眾非常贊成;若是用於刑事案件中有罪被告的刑期,非常不贊成的民眾有35.06%,非常贊成只有5.81%。兩者相比,民眾似乎較有可能接受AI在民事案件中擔任判決的角色。此外,有5%至6%的民眾未表達明確意見,顯示對AI應用於法律題尚持觀望或不確定的立場。
AI時代下,如何將新科技應用於法律提升效率,同時兼顧倫理風險與價值判斷,已然成為重要的核心議題。
參考訊息
Mor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