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經濟和公共衛生的領域中,教育與健康行為的議題學者們著墨甚多。Grossman(1972, 1975)最早認為教育投資有助於人們從事健康活動的效率性。然而,Farrell and Fucks (1982), Becker and Murphy (1988)和Chaloupka (1991)卻持不同的看法。這幾位學者指出教育與健康間的正向關係可能僅是反映個人的自我選擇,某些無法觀測到的個人特質,例如時間偏好(time preferences),可能同時影響一個人受教育的年限和健康行為。
自1990年代開始,有關探討健康知識、教育程度和健康行為的研究陸續出現,討論的健康行為包括吸菸、喝酒、運動以及營養攝取等。Kenkel (1991)提出健康知識是促使教育能增進健康投入效率的假說。他在控制健康知識的內生性質後,發現教育程度愈高的人,吸菸和酗酒的機率明顯降低,從事的 運動量則較多。而擁有健康知識的民眾,也比較會從事健康活動。這項發現普遍獲得文獻上的證實(Ramezani and Roeder, 1995; Hsieh et al., 1996; Variyam et al., 1996)。
Nayga (2000a, 2000b, 2001)一系列的研究則首度將討論重點轉移至近年來國內外相當受到矚目的肥胖議題上。Nayga (2000a)利用美國的Diet and Health Knowledge Survey (DHKS)資料,發現教育程度與肥胖間的負向關係主要是經由健康知識這項中介變數傳導而來。不同於Kenkel的是,當控制住個人瞭解肥胖易引發的疾病 知識後,教育對肥胖的影響即轉趨不明顯。
所謂「肥胖」指的是體內脂肪堆積過多產生的疾病。儘管肥胖不會帶來立即的生命威脅,但醫學研究發現,肥胖與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和部份惡性腫 瘤有密切的關聯性(Himes, 2000)。根據1996年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屬於過重體態(overweight)約佔11%,屬於肥胖體態(obesity)則佔了13%的比 例。值得注意的是,BMI (body mass index)超過27以上的成人,平均有八成五會出現與肥胖相關的代謝疾病。因此,宣導民眾正確的體重認知和控制方式將有助於減少肥胖造成的醫療負擔。
有鑑於國內探討肥胖的研究仍相當少見,而隨著台灣社會生活型態的改變,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口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因而引發我們對本項議題的研究興趣。本研究共有三項研究主題:一為探討健康知識、教育程度與肥胖之關係;二為衡量主觀肥胖認知和客觀肥胖指標間的偏誤來源;三則是檢測健檢後的醫師忠告對民眾體 重控制行為之影響。
在資料蒐集方面,我們除了將使用1993-199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外,另將與台北市立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合作,針對2003年7月至 12月至該院接受成人免費健康檢查的民眾進行問卷調查,藉此可取得受檢者的健康知識,主觀健康認知和健康行為資料,以及健檢評估報告中受檢者經測量的身 高、體重數值和各項檢驗結果。待受檢者至醫院取回健檢報告並聽取醫師的諮詢與建議後,我們將進行健康行為追蹤的面訪工作。
Providing Unit | 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 |
Principal Investigator | 鄒孟文 |
研究主題: | 經濟活動 教育研究 健康醫療 家庭研究 |
Funding Agency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Span of Project Execution | Aug. 1, 2003 ~ Oct. 31, 2004 |
Span of Investigation | Sept. 29, 2004 ~ Oct. 16, 2004 |
Universe | 年滿20-60歲之有工作的女性 |
Survey Type | 抽查 |
Sample Design | 電話訪問 |
Valid Sample (max) | 1441 |
Original Open | Feb. 5, 2010 |
Latest Open | Feb. 5, 2010 |
Usage Conditions | 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
Availability | 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
Data Validation & Content Checks | 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
資料使用說明: | E92049.pdf |
問卷: | E92049q.pdf |
報告書: | E92049r.pdf |
過錄編碼簿: | |
Data Format | SPSS |
[The reference format required by different journals or papers may vary; adjustments can be made as nee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