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研究正風行全球,成為當今社會科學界的顯學。有關社會資本的理論,奠基在分析、了解如何接近及動員社會關係和網絡中所鑲嵌的資源接近和動員的程度,又如何對個人和團體的各種機會與福祉產生重大效應。綜觀北美、歐洲、東亞(包括台灣)各地,實證研究結果已經顯示這種效應遍及職業流動、社區凝聚、社會不平等、個人福祉、社會及政治參與等層面。但是既有的研究仍然無法回答許多關鍵問題,例如(1)如何整合社會資本研究所依據與採用的多重取向與論點(2)社會資本的重要源頭是什麼(3)社會資本的接近管道和實際動員之間的關係為何(4)社會資本的回報有那些這些關係要如何加以確認不同的因素之間可能有那些因果或相互效應又如何加以驗證如此提問內容代表最值得探究的一些尖銳前端議題。要針對這些議題找出線索和答案,必須在不同的經濟、政治、社會政體中,藉由有系統的比較策略進行固定樣本追蹤調查,才能發揮研究優勢。本計畫將探討上述這些關鍵議題。實證資料擬由台灣、中國大陸、美國三地的兩波追蹤調查來收集。選擇這三個研究地區來比較,是為了要掌握兩種政治體制(中國大陸的國家社會主義和台灣、美國兩地的資本主義)和兩種文化制度(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華人文化和美國的盎格魯薩克遜文化)。研究設計採用追蹤調查,得以初步測試不同的因果和相互效應(請詳見下列「計畫特色:因果與相互效應-追蹤調查設計」)。研究模型包括四大特點:(1)載明社會資本的成份和彼此關係,(2)釐清社會資本的構成要素,(3)區辨社會資本的接近管道和動員機制,(4)檢視社會資本的回報類型。各子計畫將分別探討這些核心要素,並藉由有系統的比較架構,對增進社會資本的科學知識有具體貢獻。
Providing Unit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Principal Investigator | 林南 |
研究主題: | 經濟活動 族群 政治 |
Funding Agency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Span of Project Execution | Jan. 1, 2004 ~ Dec. 31, 2004 |
Span of Investigation | Sept. 27, 2004 ~ Oct. 17, 2004 |
Universe | 台灣地區年滿21歲至64歲(民國29年至72年出生)現在有正式全職工作(或現在工作但曾有過正式全職工作)的成年居民 |
Survey Type | 抽查 |
Sample Design | 面對面訪問 |
Valid Sample (max) | 3280 |
Original Open | Nov. 2, 2012 |
Latest Open | Nov. 2, 2012 |
Usage Conditions | 研究用, 碩博士論文, 課堂練習, 教學用 |
Availability | 一般會員、院內會員直接下載 |
Data Validation & Content Checks | 建置後設資料 檢查不合理值 |
資料使用說明: | C00279.pdf |
問卷: | C00279q.pdf |
報告書: | |
過錄編碼簿: | |
Data Format | SPSS |
[The reference format required by different journals or papers may vary; adjustments can be made as nee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