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C00003_1
1
002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1991第二期第二次:家庭、教育組
1991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Round 2, Year 2): Family, Education
1.瞿海源
1.Hei-yuan Chiu
1.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1.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Preparatory Office)
001,002,003,004
1.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001
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A.14 計畫執行期間(起):1990-10-01
A.14 計畫執行期間(訖):1991-12-31
1991-07-101991-08-05
A.16 收到日期:0000-00-00
1
台灣地區20-64歲居民
1
2488
2488
001
01
SRDA.AS002
2
2
2
C.2 聯絡日期:0000-00-00
2
1.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
C.7 資料公開日期:0000-00-00
2
008
5
1
1
1
2
3
3
001,003
1,2
1.社會變遷
2.家庭結構
3.家庭分工
4.婦女就業
5.婦女就業史
6.子女價值
7.婚姻價值
8.夫妻同質性
9.教養方式
10.奉養態度
11.家庭價值
12.社會網絡
13.教育功能
14.教育機會
15.體罰
16.補習
17.學校經驗
18.子女教育的參與
2.家庭結構
3.家庭分工
4.婦女就業
5.婦女就業史
6.子女價值
7.婚姻價值
8.夫妻同質性
9.教養方式
10.奉養態度
11.家庭價值
12.社會網絡
13.教育功能
14.教育機會
15.體罰
16.補習
17.學校經驗
18.子女教育的參與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在1983年推動,1985 年成功完成第一次全國代表性樣本的調查,從1990 年第二期計畫開始,每年都進行兩份獨立的問卷調查。研究規劃的主要原則,是以其中一份問卷每間隔五年重覆同樣的調查主題,從事貫時性之調查,收集含有兩個 時間點以上的資料供比較分析,以突顯社會變遷的趨勢。
本資料檔的內容是以家庭與教育方面的議題為主,並包含親屬與鄰居的社會網路。家庭方面的議題包括家庭結構、家庭分工、婦女就業、婦女就業史、子女價值、婚 姻價值、夫妻同質性、教養方式、奉養態度、家庭價值等問題。社會網絡主要探究的是親屬、鄰居及朋友關係與互動的問題。教育議題方面,包括對教育功能的期 望、教育機會平等、體罰、補習、學校經驗、子女教育的參與。
本次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64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500案。為避免拒訪或其他干 擾因素過多,影響回收份數,受訪者樣本以預定完成樣本數膨脹計算,抽出5,160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1991年7月10日開始執行至 8月5日。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488案。
本資料檔的內容是以家庭與教育方面的議題為主,並包含親屬與鄰居的社會網路。家庭方面的議題包括家庭結構、家庭分工、婦女就業、婦女就業史、子女價值、婚 姻價值、夫妻同質性、教養方式、奉養態度、家庭價值等問題。社會網絡主要探究的是親屬、鄰居及朋友關係與互動的問題。教育議題方面,包括對教育功能的期 望、教育機會平等、體罰、補習、學校經驗、子女教育的參與。
本次調查以台灣地區具有國籍之20~64歲民眾為研究母體,採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取樣本(層級、村里、個人),預定完成2,500案。為避免拒訪或其他干 擾因素過多,影響回收份數,受訪者樣本以預定完成樣本數膨脹計算,抽出5,160案。資料蒐集則以面對面問卷調查方式,於1991年7月10日開始執行至 8月5日。實際完訪樣本數為2,488案。
D.16 完成檢誤日期:1998-07-22
D.17 預定釋出日期:0000-00-00
D.18 初次釋出日期:1999-01-01
D.19_1 最新版釋出日期:1999-01-01
1
1
1
2
1,3
10.6141/TW-SRDA-C00003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