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C00129
2
001
婚宴中的社會資本運作
The Wedding Banquet: Social Capital in Ac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1.傅仰止
2.陳志柔
2.陳志柔
1.Yang-chih Fu
2.Chih-jou Chen
2.Chih-jou Chen
1.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1.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2.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2.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001,002,003,004
1.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1.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001
1.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1.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A.14 計畫執行期間(起):2002-01-01
A.14 計畫執行期間(訖):2002-12-31
2002-10-272002-12-08
A.16 收到日期:0000-00-00
1
設籍在中華民國,於九十年度登記結婚的夫妻
1
436
436
001
01
C.2 聯絡日期:2012-08-29
2
1.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1.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1
C.7 資料公開日期:2008-07-01
2
008
1
1
1
1
2
3
4
001
1,2
1.喜宴
2.社會資本
3.婚禮
2.社會資本
3.婚禮
本研究探討婚禮喜宴中的社會運作機制,並比較不同世代婚宴中受邀貴賓的組成有何異同。由於喜宴這項重要的生命事件讓人得以重溫、確認個人網絡的範圍及成員關係,新郎、新娘、雙方家長均仔細評量邀請對象,受邀的親朋好友也慎重赴宴致禮;禮宴主事者通常還特地安排一位德高望重的熟識者來擔任婚禮的證婚人。喜宴中的賓客和證婚人見證雙方家庭藉由新婚夫婦,結合各自的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本計畫訪問內容除了男女雙方及主要家人的基本特徵外,另外針對三類重要人物的特色作記錄:證婚人、媒人、最重要的貴賓。分析焦點是喜宴中的基本社會聯繫狀況,將包括兩大項:(1)婚宴的基本狀況,包括婚宴形式、參與來賓及規模等;(2)三類喜宴賓客的社會地位、和邀請人之間的關係等。這些不同當事人的基本特徵,應該能夠反映出婚宴中社會聯繫及人際關係的基本面向,尤其是雙方關係之親疏遠近,以及當事人社會地位尊卑之考量。
D.16 完成檢誤日期:2003-02-18
D.17 預定釋出日期:2008-07-01
D.18 初次釋出日期:2012-09-03
D.19_1 最新版釋出日期:2012-09-03
1
1
1
2
1,1,3
10.6141/TW-SRDA-C00129-1
http://efenci.srda.sinica.edu.tw/webview/index.jsp?object=http://efenci.srda.sinica.edu.tw:80/obj/fStudy/C00129